【健康科普】春季话补钙

发表于:2024-04-03  阅读人次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科普 >> 信息内容

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各药店和保健品商家宣称此时是补钙好时机,说此时补钙有助于儿童身高发育等等,面对形形色色的含钙药品和保健品,家长难免眼花缭乱,难以选择;而中老年人往往也担心自己缺钙或者骨质疏松,但也怕钙补过头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哪些人需要补钙?钙有多少种类?缺钙人群又应该如何让正确补钙?药师一一为你解答。


A:哪些人需要补钙?

一、有不良生活习惯

1、贪食,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钙流失加速,且补充的钙也不易沉积于骨骼内。2、喜好腌制食品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影响钙元素的吸收,导致骨质损失。3、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导致激素分泌紊乱。4、饮酒对骨质细胞造成伤害,引起钙元素的流失。5. 缺乏日照。因空气污染,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导致日照不足,导致维生素D3合成不足,影响钙、磷吸收。

二、激素水平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激素分泌水平不断下降,不能对抗甲状旁腺激素,使得骨骼脱钙。

三、缺少营养元素

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可使骨基质合成减少,同样会导致骨质疏松。儿童、孕妇由于对钙质需求增加,日常饮食摄入相对不足,容易缺钙,但儿童家长需要了解人体身高增长必须在骨垢闭合以前,除了补钙还得有正常激素分泌或补充以及饮食、运动、睡眠等多方面条件的配合。

四、过度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使胃肠道功能变差,导致钙吸收障碍。

五、缺少运动

运动量减少,会引起骨量不足,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六、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会决定患者的骨密度,而骨密度能够决定该元素是否存在流失现象。

七、疾病导致

胃肠道的手术、肿瘤、长期卧床、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癫痫的药物、抗肿瘤的药物等,均会导致钙流失,引起骨质疏松。

B.钙有哪些种类?

钙制剂总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机钙,一类是有机钙。

无机钙常用的有:

(1)碳酸钙。它是白色非晶体粉末,不溶于水,可溶于稀酸中,特点为含钙量高,医院用药多为含此类药物的制剂,如钙尔奇、迪巧等。此外,它价格相对便宜,目前消费者易于接受而被广泛应用。但它对胃有一定刺激,还有便秘等副作用。

(2)活性钙。它是生物钙(贝壳类)经高温煅烧而形成的钙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同时含少量氧化钙及碳酸钙。它的特点是钙含量高,但水溶液是强碱性,pH值为10~12,对胃肠刺激大,不适合儿童、老年人及胃酸缺乏者使用,它与食物同食可减少胃肠刺激。

(3)碳酸氢钙。它是白色粉末或晶体,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胃酸中,含钙量为30%,主要作为药品而不是作为保健品使用。  

有机钙常用的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醋酸钙、枸橼酸钙、苏糖酸钙等。这种钙剂易溶于水,无需借由胃酸反应产生钙离子,在胃部消化时不消耗胃酸,故对胃肠刺激性小。有机钙含钙量较少,但溶解度好,在体内容易被吸收。此类钙剂制成保健品的相对比较多。

钙制剂也常被和维生素D、锌、铁以及维生素K、赖氨酸等人体所需其他元素合在一起制成药品或者保健食品。


C.怎样正确补钙?

补钙的难关有两个,第一关是“吸收”,第二关是“沉积”。含钙量相同的钙制剂,补钙的效果相差不多,主要区别在于吸收的难易程度,以及副作用的不同。而对于钙的沉积,是靠人体的自身能力,与所用何种钙制剂区别不大。

对于钙制剂的选择上,注意药品和保健品的区别:保健食品适用于调节机体机能,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产品,它的生产、销售过程的检验都比较严格。两者用法用量和价格也不同。保健品一般不会有毒副作用,但要看清楚里面各成分的含量,注意它们会给身体带来的潜在影响。保健品和药品同服时一定要注意各自里面同一成分的元素的总含量和人体推荐用量,避免服用过量。

缺钙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钙剂(包括药品和保健品)来服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钙摄入量不到400mg,钙的缺口超过一半。所以在选择钙制剂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钙含量,一般每日服800毫克以上钙,才能满足补钙需要。人体消化道对钙的吸收有限,建议选择小剂量钙制剂多次服用。

食品中含钙比较高的有乳类、豆类、海产品、禽蛋类等,蔬菜类含钙比较高的有芝麻、油菜、蘑菇等,果类有苹果、大枣,花生等。值得警惕的是含钙比较高的食物热量和嘌呤含量也偏高,要警惕体重和尿酸的问题。

缺钙人群在机体对钙吸收困难的情况下,补钙的同时需要服用促钙吸收的药物,具体有:含维生素D的药物或降钙素类药物,以及双膦酸盐类药物。它们可以从不同机理促进钙吸收,防治骨质疏松、骨折、牙齿脱落等,但这些药物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观察疗效以及毒副作用,才能促进正确补钙。

注意:补钙长期过量(每日超过1600 mg)则会影响铁、锌、镁、磷等其他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并会引起尿路结石、高钙血症、碱中毒等,对身体造成危害。